九月的新疆焉耆县,广袤的戈壁滩上,一片片辣椒地如火如荼地迎来丰收。在这片炽热的红土地里,一群来自高校的年轻面孔格外引人注目。他们从窗明几净的课堂转战风沙扑面的田间,在持续弯腰与机械重复的采摘中,经历了一场身体与意志的双重淬炼,用汗水书写了一曲别样的青春铸魂记。

经过五小时火车与一小时戈壁公路的颠簸,这群大学生抵达了焉耆。眼前,半尺高的辣椒秧倔强挺立,红彤彤的果实如簇簇火把,在苍茫天地间摇曳生辉,成为这片土地最动人的生机。他们的住所是经过改造的简易宿舍,斑驳的门窗诉说着岁月的痕迹。每日收工,混合着辣椒汁、沙土与防晒霜的工装,成为他们劳动初体验最直接的印记。

每日清晨八点,当日光尚未完全驱散墨蓝天际,他们便已躬身入田。弯腰、伸手、拧蒂、扔筐——动作机械而重复。烈日开始炙烤,汗水浸透工装,顺着裤腰淌下,在沾满沙土的腿上冲出泥沟,蒸发后留下片片白色盐渍。辣椒细枝在手臂划出红痕,汗水浸渍又疼又痒。艰苦劳作中,学子们也曾怀念校园图书馆的清凉与惬意,委屈与抱怨不时翻涌。
然而,改变在无声中发生。当目光瞥见身旁的党员许友德同学——他汗透衣背却始终眉头不皱、专注快摘时,一种无形的力量开始传递。到嘴边的抱怨咽了回去,一位同学坦言,他奋斗的模样,像种子一样在我心里扎根。榜样的力量,激励着年轻人们重新弯下腰,动作更快,意志更坚。

傍晚收工,夕阳将沙地染成赤金。回首望去,摘过的地块上,空秧间的脚印被晚霞勾勒,在暮色中格外醒目。学子们逐渐领悟,这片让他们反复弯腰的沙地,正以风沙磨砺其意志,以汗水浸泡其心灵,重塑着骨子里的韧劲。
他们学会了在艰苦中创造乐趣:轻快的歌曲旋律中,风沙声成了伴奏,汗水滴落声成了鼓点;互相调侃摘的辣椒够炒三盘菜,兴奋分享发现的辣椒王,让空气里的辛辣都变得亲切。苦涩被拆解,转化为带着烟火气的甘甜。

伸手攥住一颗辣椒,指尖触到的细绒毛与清晰纹理,仿佛叠加着阳光的炽热、沙土的厚重、汗水的咸涩。学子们深感,自身亦如这辣椒,正被重塑——晒伤的刺痛、缺水的瘙痒、哼歌的愉悦、见证同伴坚持的暖意,这些层次将昔日被称为脆皮大学生的他们,打磨成能弯腰、扛暴晒、咽风沙的新时代青年。
实践接近尾声,沙地依旧,太阳如常,但深刻的改变已然发生。地里留下的不只是脚印与汗渍,更是被锤炼过的精神质地——苦日子熬出的坚韧,累活儿磨出的刚强,集体奋斗生出的担当。
这质地,是自找苦吃的主动选择,是以大地为课本的求真实干,是用青春焐热冷沙的深厚情怀。新时代的青年,未必尽在摩天大楼,亦可扎根土地,任土粒灌鞋、椒染红甲,用手触摸大地的温度,用脚踩实奋斗的足迹。他们弯下的腰,是锚,扎根农业土壤,守护粮食安全;他们流过的汗,是桨,推动梦想驶向中国式现代化、划向乡村振兴与民族复兴的壮阔航程。
真正的光,并非仅是头顶烈日或都市霓虹,更是放下浮躁、向下扎根、向实而行的那份坚定。沙越烫,根越深;苦越咸,魂越甜。这片赤红色的土地,以其独特的方式,为青春完成了最深刻的铸魂。

